寶石特徵
業界現時並無國際性的寶石分級標準,但普遍從下列四個方面評定寶石的質量和價值:成色、卡重、車工和淨度。
成色
寶石成色優劣取決於色彩、色調和飽和度的深淺厚薄。一般而言,寶石貴乎成色沉實、濃厚、均勻。寶石色彩或淺淡至近乎無色,或沉實得不透光。寶石的理想成色一方面應深厚沉實,另一方面亦應具有足夠透光度,以展現其斑斕色彩。寶石的色調指其光暗,以全石成色均勻劃一為上品。色彩混雜的寶石價值普遍低於成色統一的寶石。寶石成色的純淨度決定其飽和度。飽和度高的寶石明亮透徹,飽和度低的則會顯得混濁。
車工
眾所周知,車工對鑽石的光芒和價值影響深遠,套用於寶石亦然。然而,寶石並無劃一的行業車工評定標準。寶石的車工通常因應每顆寶石的對稱性、成色、卡重和淨度進行切割,必須按個別情況評定。例如藍寶石和紅寶石所屬的剛玉寶石價值不菲,因此寶石工匠可能會盡量優先保留寶石的卡重,未必會如處理其他寶石一般清除其瑕疵或內含物。成色沉實的寶石通常切割得較為薄,以提升光亮度;相反,淺色的寶石配以深長的亭部則較為美觀。但無論如何,所有寶石都應該切割得對稱,使其光芒盡現。
卡重
一如鑽石,寶石的卡數取決於其重量,而非大小。然而,寶石的重量視乎其密度高低而定,所以卡重對寶石的重要性較對鑽石的為低。不同種類的寶石密度迥異,意味着一卡的紅寶石體積可以遠低於同等卡重的蛋白石。因此,在決定外觀時,亦應當將寶石大小列作卡重以外的獨立考慮因素。不過,說到底,寶石的卡重(而非大小)才是專業評定寶石價值時所考慮的標準。基本上,密度重量俱高的寶石,比起體積較大但重量較輕的寶石更具價值。
莫氏硬度
莫氏硬度是按照物質抗劃擦度評核物質硬度的標準。雖然有關概念始於公元前300年,但直至1812年才由德國礦物學家莫氏(Friedich Mohs)統一硬度系統。莫氏硬度將十種礦物按照其硬度排序,鑽石的硬度評級最高為10級。每一種新物質會透過利用硬度表上的其他堅硬物質劃擦,以判斷其相對硬度。